信缘份懂相守
1988年,台湾老兵带着妻女回大陆看望原配妻子,没曾想,等了他50年的原配妻子,见到他后,竟然冷漠地说道:“你走吧,我和你没话可说……”
蔡国栋出生在1918年的山东聊城,那时候农村家庭条件一般,他家有点田地,父母给他安排了早婚。1934年,他刚16岁,就娶了19岁的刘金娥,这门亲事是父母包办的,两人之前没啥感情基础。刘金娥出身农家,识字不多,但勤快能干,婚后就帮着操持家务,照顾公婆。蔡国栋呢,读过几年书,对这种婚姻不满意,但也没法反抗。婚后没多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离家去南京求学,顺势加入国民党空军部队,当上了飞行教官。那个年代,空军是稀缺人才,他负责训练新兵,参与过几次空战任务,日子过得忙碌,回家机会少得可怜。刘金娥留在村里,独自支撑家庭,公婆年纪大,她得下地干活,纺纱织布挣点钱。丈夫走后,她到处打听消息,托人去部队问,但战乱中资料丢了不少,一点音讯都没有。村里人劝她改嫁,她一口回绝,坚持等下去。
蔡国栋在部队里待到1948年,那年国民党内战吃紧,他在青岛遇到了第二个女人,两人很快就结婚了。他没告诉新媳妇自己有原配这事,因为觉得离家十几年,刘金娥肯定早改嫁了。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蔡国栋随军过去,从此两岸隔离。他在新地方安家,继续空军工作,直到退休。台湾那边生活逐步稳定,他和新媳妇生了儿女,住上了水泥房,用上了现代家电。但他没忘老家,试着寄信回去,可信件全石沉大海。话说回来,这段婚姻隐瞒得紧,后来新媳妇知道后,气得生病,患上焦躁症,情绪老失控。蔡国栋呢,没法弥补,只能继续过日子。他的女儿蔡怡,长大后成了作家,把父亲的事写成书,记录下这些家庭纠葛。刘金娥那边,日子越过越苦,公婆先后去世,她一人守着老屋,拒绝村里媒人介绍,坚持认为丈夫还活着。
五十年来,她没再婚,靠种地维持生计,身体越来越差,但等人的心没变。1988年,两岸关系缓和,蔡国栋终于有机会回大陆。他带着新媳妇和女儿一起去,主要是祭祖,顺便看看老家情况。没想到,刘金娥还真等了他五十年,这让他措手不及。新媳妇跟来就是怕他心软,把刘金娥带回台湾,两人见面时气氛尴尬极了。蔡国栋介绍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从空军训练到迁台安家,刘金娥听了后,没多说什么,就让她们走人。整个过程只谈了一个小时,蔡国栋一家很快就离开了村庄。其实,这事反映出那个时代很多老兵的困境,战争把人拆散,很多人被迫重启生活。蔡国栋再娶时没告知真相,这点上他有责任,没处理好旧关系。刘金娥的坚持,让人佩服,但也苦了自己一辈子。回想起来,抗日战争结束后,本该是团圆时候,可内战又起,多少家庭就这样碎了。蔡国栋在台湾退休后,生活还算安稳,儿女孝顺,但他内心总有亏欠。
女儿蔡怡通过写书,把这些事公诸于世,让更多人知道两岸分离的痛。话说,这种故事在当时不少见,很多台湾老兵回乡时,都面临类似尴尬。有的原配改嫁了,有的还等着,但重逢往往没好结果。刘金娥拒绝了蔡国栋后来寄的钱,坚持自力更生,这点上她很硬气。蔡国栋的新媳妇,因为这事心理负担重,长期情绪不稳,影响了家庭氛围。其实,蔡国栋隐瞒婚姻这事,从头就埋下隐患,他以为时间长了就没事,结果真相总会露出来。
历史资料显示,国民党空军部队在迁台时,带走了不少人,蔡国栋就是其中一员。他的飞行教官身份,让他有机会接触新生活,但也切断了老根。刘金娥的等待,在村里成了传奇,邻居们敬佩她,但也心疼她孤苦伶仃。1988年那次见面,没留下什么温暖回忆,反而让双方都难堪。蔡国栋回台后,继续养老,偶尔想起老家,但没再回去。刘金娥呢,1990年代初去世,享年大概七十多岁。她的故事,通过媒体传播开来,让人感慨战争对普通人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