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已至,为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家打造一个欢乐祥和、文化韵味浓郁的新春佳节,聊城市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将于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二)在聊城水上古城震撼开启!本届民俗文化节举办时间为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二)至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横跨整个春节假期及后续时段,让市民和游客有充裕时间沉浸其中。活动主阵地设在聊城水上古城景区,光岳楼周边及四大街将成为民俗文化展示的核心舞台,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氛围。
节 目 名 单表演节目单
冠县专场
柳林花鼓三合庄高跷王凡庄花船贠庄跑驴四平调戏曲木板大鼓古彩戏法舞龙秧歌
演出时间2月2日 正月初五
上午10:00—12:00下午14:00—16:00
演出地点古城四大街
市直专场新国潮歌曲山东快书豫剧等
演出时间2月2日 正月初五晚上18:30至20:00
演出地点光岳楼南广场、古城南城门
注:具体节目可能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以实际演出为准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舞蹈艺术。属民间鼓子秧歌,大约起源于清朝初年,它以独特的挎鼓方法、有情节、有人物的表演方式而独树一帜,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柳林花鼓于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华东区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并赴朝鲜演出。柳林花鼓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在形形色色的"鼓子秧歌"中独树一帜,艺术价值重大。它以花鼓为主要道具,在伞、锣、鞭的配合下,载歌载舞,展示技巧。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长带鼓"长至膝间,跳起来快如疾风,在剧烈的扑打转跳中,鼓不离腿,且敲击有节奏,堪称绝技,实属罕见。二是表演文武兼备、粗犷豪放、泼辣火爆,分文场、武场,武场只舞不唱,文场只唱不舞,演唱曲调庞杂。三是人数固定,为14人,每人都有固定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动作技巧,表演套路非常严格,演出时缺一人不可。四是舞蹈具有浓厚的武术色彩,是舞蹈和武术的融合。五是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是土生土长的汉族民间艺术,唱词中充满了当地百姓的俗词俚语,对于研究当地汉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生存发展之路对于研究汉族传统艺术的保存和发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三合庄高跷:
冠县三合庄村的高跷,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已传承11代。据说,高跷队刚组建时只有3副拐子,表演动作也非常简单,后来经一代又一代传人不断丰富发展,队伍逐渐壮大,表演日渐成熟。高跷队多在民间集市、庙会上打场子表演,头副拐上钉有钢钉,能很快打开场地。表演中演员扮成各种戏曲人物,踩着高跷进行表演。技艺高超的演员能表演劈叉、翻跟斗、从八仙桌上向下翻等高难度动作,喜剧人物则插科打诨、诙谐逗乐。
三合庄高跷,现有20多名演员,经多年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合庄高跷队多次参加市、县文艺演出,并在2004年“聊城市香江杯民间文艺调演”中获一等奖,在五一黄金周期间举行的“江北水城民间文艺展演”中获得金奖。王凡庄花船:
柳林镇王凡庄花船传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清朝康熙年间,北京大修皇城,急需大量临清特制的大青砖,称为“贡砖”,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王凡庄村北距临清,东距聊城都不远,于是,本村一个叫樊润的村民便置办了一条木船,一家六口开始在运河上从事运砖生意。
多年后,樊润一家靠运砖攒下的钱,回家买地盖房,过上富裕生活。由于樊润此人喜爱梆子戏,又精通唢呐、横笛、打击乐器,富而思乐,便自造了一艘“花船”,把运砖过程中的起锚、撑船、推船、抗船、拉纤等动作,及船遇顶风、顺风、险滩、弯道时的情形,美化成舞蹈动作,自己和儿子演化成“男篙”,两个女儿演化成“女篙”,妹妹成了“坐船人”,妻子则成了拉纤的“憨老婆”进行表演,并由梆子戏乐队进行伴奏。为了热闹,后来又增加了六人的秧歌队,组成了最初的“花船会”。
来源:文旅聊城公众号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