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活动预告 | 民俗文化节,精彩节目抢先看!

聊城 更新于:2025-02-04 12:01
  • 雪柳杨飞

    春节已至,为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家打造一个欢乐祥和、文化韵味浓郁的新春佳节,聊城市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将于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二)在聊城水上古城震撼开启!

    本届民俗文化节举办时间为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二)至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横跨整个春节假期及后续时段,让市民和游客有充裕时间沉浸其中。活动主阵地设在聊城水上古城景区,光岳楼周边及四大街将成为民俗文化展示的核心舞台,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氛围。



    节 目 名 单



    表演节目单


    阳谷县专场

    寿张黄河夯号

    李台镇腰鼓

    舞龙

    抬花轿、走驴、秧歌

    舞狮

    民间杂耍


    演出时间

    2月4日 正月初七


    上午10:00至12:00

    下午14:00至16:00


    演出地点

    古城四大街



    市直专场

    歌曲

    戏曲

    相声

    魔术

    口技

    互动等


    演出时间

    2月4日 正月初七

    晚上18:30至20:00


    演出地点

    光岳楼南广场、古城南城门



    注:具体节目可能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以实际演出为准




    寿张黄河夯号:

    阳谷寿张黄河夯号产生于临黄金堤脚下的寿张镇,人们在抵御黄水侵害而修筑堤坝的劳动中,为了消除寂寞,缓解疲劳,统一步调,所喊唱的一种曲子,这种曲子不但广泛出现在过去的修筑堤坝中,而且还普遍使用于黄河两岸的农村建房夯实地基劳动中,喊唱的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有历史人物故事,有传统戏曲,有的是即兴发挥编唱。节奏有快有慢,有唱有和,声音高低和唱词长短皆不固定。中国人民修筑堤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秦始皇走马修金堤至今是沿黄一带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事。据载扛夯就曾使用在秦始皇修长城时。寿张人民自汉武帝元光(公元前134年)中河决瓠子河(瓠子河流经阳谷县境),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黄河下游发生泛滥1500多次,主要改道26次,途经阳谷县(也指寿张)就有6次。黄水泛滥一次,沿黄两岸人民就重新修筑一次。而且,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发出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于是在此后三十年中,动用沿黄民工数百万修筑金堤。民工在筑堤时,成立了无数打夯队,并且还要进行比赛,黄河夯号也是其中比赛的一个内容。





    李台镇腰鼓:

    腰鼓起源于周代,最初用于驱鬼逐疫、田间劳作等场合。随着时间的发展,腰鼓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舞蹈形式,常在丰收、节日等庆典活动中表演,象征着繁荣与丰收、团结与和谐、礼仪与敬意、生命与活力以及传承与信仰。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腰鼓在民间十分盛行,人们跳着腰鼓舞,变换队形,或行走或在一个场地内边舞边敲。同时,也用于民间秋歌舞。在表演的形式和技巧上,变化极为丰富。腰鼓的演奏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称为腰鼓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秋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的感觉。




    舞龙

    舞龙队员,手里拿着不同颜色的龙,舞着同一个动作,如真龙腾飞。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一种精神,也象征着龙抬头的一种春意,美好的开始。通过舞龙,反映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体现了中国人团结、奋进、开拓的精神。龙象征着祥瑞和吉祥,龙是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是人类对美好生活、五谷丰登的向往和祈愿,通过舞龙,也体现了团队配合默契,一种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抬花轿、走驴、秧歌:

    抬花轿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非遗民俗,是传统民俗重要环节,起源于春秋,宋代时用于迎亲,逐渐普及。迎亲时,装饰精美的花轿由轿夫抬着,在锣鼓声中,新娘在伴娘、媒婆的陪伴下上轿前往夫家,承载着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福,是传统婚俗的重要标志 。如今,抬花轿迎亲已列入非遗名录,豫剧《抬花轿》也是极具价值的非遗项目,以艺术形式展现传统婚俗。


    “走驴”通常表现为一对农村新婚夫妻回娘家路上的情景,会有过嬉戏沟、爬坡、驴惊等情节,通过演员的扭扭跳跳展现,充满生活气息。演员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一般为男女对舞。舞者腰系用竹、木、布等制成的驴形道具,模拟驴的跑、跳、颠等动作,同时配合欢快的音乐或锣鼓节奏,有说有唱有舞,诙谐风趣。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秧歌表演时,前面是打鼓、打锣、打钗的,后面扭秧歌人员。秧歌象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反映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体现了党的好政策所带来的幸福生活的快乐、庄稼丰收的喜悦。舞者们通过扭秧歌,跳跃,喜闹,踩着鼓点,象征着团队步调一致、紧密协作、配合默契的团队精神及团结力量。





    舞狮

    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汉代,盛于南北朝,有两千多年历史。它起初用于祭祀、庆典,寄托着人们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舞狮分南北两派,北狮重形,动作矫健,常模仿真狮的憨态与勇猛;南狮重意,造型夸张,舞动时结合武术动作,注重马步,通过采青等环节展现狮子的灵动与智慧 ,极具观赏性。





    民间杂耍

    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形式,民间杂耍活动主要包含扭腰歌、“猪八戒背媳妇”等民间杂耍活动。跳秧歌的人们,一般穿着传统的彩色衣裳,搭配上金银首饰,手持扇子或铜铃,随着歌曲节奏踩踏、摆手,舞动身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态。“猪八戒背媳妇”作为民间杂耍的一种呈现内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演特点,一般在秧歌队伍中,会有演员专门扮成猪八戒和媳妇。他们随着秧歌的节奏,融入整个秧歌表演的大队伍中。猪八戒通常会以夸张的步伐和动作,如扭腰、摆臀等,来表现其诙谐的性格。背着媳妇时还会做出一些逗趣的表情和动作,与周围的秧歌演员和观众互动。




    来源:文旅聊城公众号


    #聊城人游聊城#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