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票落地央企进场,聊城拆迁民生关怀与城市新生蜕变记

聊城 更新于:2025-10-13 02:28
  • 我了个擦丫
    房票落地、央企进场:聊城拆迁里的民生温度与城市新生

    推土机驶过老旧街巷,斑驳的砖墙应声倒下,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安置楼房;村民手持"房票"在售楼处挑选新家,政务大厅里半小时就能办结不动产权证——这是当下聊城拆迁现场的真实图景。从城中村改造到基础设施拓建,从传统回迁到多元安置,拆迁这场关乎城市升级与百姓福祉的工程,正在这座江北水城书写着温暖与发展的答卷。

    聊城的拆迁版图上,多个重点片区正同步推进改造升级。在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朱老庄镇,王寺张村的1.1012公顷土地正面临征收,这片包含水浇地、农村宅基地的地块,将用于建设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按照Ⅱ级区片补偿标准,每公顷土地可获得100.5万元补偿,永久基本农田更是达到120.6万元/公顷,村民的土地权益有了明确保障。而在东昌府区,两大城中村改造项目已敲定央企承建,岳庄南、魏大庙村片区投资约10亿元,八东村等三村片区投资超13.6亿元,总建筑面积近8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及配套设施正在规划中。

    高新区的拆迁实践早已交出民生答卷。长江路片区城市更新项目让徐田村286户村民告别了低矮潮湿的旧房,搬进了高标准新居。村民李伟的感慨道出了多数人的心声:"新房子建筑标准高,住得很舒适"。不远处的"星光宸园"项目更具代表性,这个总投资7.19亿元的高品质住宅试点,将昔日杂乱的老厂区、老旧社区,改造成了宜居地与旅游打卡地,城市空间在拆迁中完成了华丽转身。

    政策创新让拆迁安置更显人文关怀。"房票安置"政策的落地,彻底改变了以往"先拆后等、被动回迁"的模式。嘉明经济开发区的邓文拿到房票后,仅用一个多月就选到了心仪的新房,在政务大厅半小时便办结了不动产权证。这种将安置补偿权益货币量化的方式,让拆迁户拥有了住房选择权,截至目前聊城已录入"房票"购房住宅类户数330户,使用价值近4.1亿元,实现了群众、房企与政府的"三方共赢"。

    补偿标准的明确化则筑牢了权益保障底线。聊城严格执行山东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农用地与建设用地补偿统一,未利用地补偿标准为80.4万元/公顷。更值得关注的是,征地补偿遵循"先补偿后征收"原则,土地补偿费80%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失地农民还将纳入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这些政策细节,让"拆有所得、居有所安"的承诺落到了实处。

    城市更新从未一帆风顺。有律师披露,个别棚户区改造项目曾出现安置滞后问题,部分村民签约五年后仍未入住新房。但从整体进程看,聊城正通过规范流程化解矛盾:征地补偿方案需公告30日,权利人可申请听证;不动产登记中心开通"绿色通道",提供预约与延时服务,分中心的设置更方便群众就近办事。如今,付大门村、王卷帽村等改造项目已进入基础施工阶段,预计2027年底就能交付使用。

    从老村旧房到现代社区,从土地征收到大城崛起,聊城的拆迁故事里,既有城市扩张的宏大叙事,更有个体命运的温暖变迁。当央企的建设蓝图遇上"房票"的民生温度,当补偿标准的刚性约束碰撞安置服务的柔性关怀,这场城市更新运动正让江北水城在蝶变中焕发新生。对于聊城人而言,拆迁拆去的是旧生活的不便,建起的是对未来的期盼,而这正是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