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古城位于山东省西部,历史悠久,其变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次主要变迁:
1. "金代至元初期的形成":在金代时期,聊城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的聊城古城位于现在的聊城市区,是一个军事要塞。元朝初年,聊城继续保持了这一地位。
2. "明代的扩建与完善":明朝时期,聊城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城墙增高加厚,城门增多,城内建筑布局更加合理。明洪武年间,聊城成为东昌府治所,进一步巩固了其区域中心地位。
3. "清代的修缮与保护":清朝时期,聊城古城经历了多次修缮和保护。清乾隆年间,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和修缮,使得古城更加坚固。同时,城内的民居、商铺、庙宇等建筑也得到了保护和修缮。
聊城古城历经了这三个时期的变迁,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格局。古城内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光岳楼、海源阁、山陕会馆等,这些都是聊城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举报 -
聊城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开疆辟土从事农业生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
聊城始建于春秋,当时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两千多年时光荏苒 。因战乱、天灾、人祸人们被迫放弃原来的城池,去寻找新的地方生活。
现在人们说的聊城古城,其实是聊城有文献可考的第四处古城城址。根据史料记载,聊城另外还有三处古城城址。第一座古城是位于现在的古城西北7.5公里处,西新河西岸。
文物专家对第一座古城聊古庙遗址考察发现。聊古庙遗址位于东昌府区闫寺镇申李庄东。遗址呈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约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在遗址表面散布着大量陶片。考证可识器型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于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根据考证,此处遗址应为春秋时期的聊城城址,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第二座古城叫王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迁来,位于现在古城的东侧徐田庄南。原颛顼墓由颛顼庙、颛顼墓和圣水井组成。颛顼庙又名“聊古庙”“聊王庙”,是祭祀颛顼的庙宇,该庙规模宏大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颛顼墓在颛顼庙后(北),传说为颛顼帝的墓穴,为长方形高台地。圣水井是一口古井,井水甘冽清澈,“圣泉携雨”是聊城古八景之一。
第三座古城叫巢陵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迁此,城址位于今城东南7.5公里大石槽村西。在今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1公里处,“巢父遗牧”也是“聊城古八景”之一。传说这是隐圣巢父隐居生活的地方。尧听说他的贤能想请他出山,但巢父拒绝后隐居聊城,放牧了此一生,死后葬在聊城。
第四座古城就是现在的古城,叫“今城”,又名“孝武渡西城”,宋淳化三年(992年)迁来。
千年时光荏苒,聊城古城前三次变迁,城址有的还有遗址,有的已掩埋在树木农田中了。现今的聊城古城仿古建筑已向世人呈现, 一座古意盎然的新古城,正以靓丽的姿态亮相鲁西大地。
举报 -
举报